“双旦”刚过去,朋友圈刮起又一阵营销风暴,各路家长现身说法推荐课程。除了
网络教辅机构借助学员父母的朋友圈宣传自己,能将广告信息精准地送抵潜在的客户视野中,毕竟,相同的年龄段,有着相同的子女教育需求。同时,这种朋友圈“转介绍”的广告宣传,成本也较为低廉。所以,从情理上看,这种方式的营销套路无可厚非。
然而,网络教辅机构很精明,他们这种朋友圈“转介绍”的营销优惠是有苛刻条件的——老学员必须成功带来新学员,并让新学员注册、试听、交押金,这样新、老学员才都享受到优惠。老学员要想吸引新学员,成功地享受赠送课程的优惠,就必须在现身说法时多写溢美之词,夸赞教辅机构的神奇、高效。即便有某些不满意,他们也不会在朋友圈内“乱说实话”。如此以来,朋友圈里教辅机关的口碑就会失去真实的参照功能。
老学员无奈且违心地在朋友圈替教辅机构宣传,误导新学员注册视听,根源当然还是教辅机构的损招——双项有礼式的朋友圈“口碑宣传”。事实上,教辅机构不实“口碑营销”的背后,还是环环相扣的套路:老带新成功后,新学员免费体验的规则也很苛刻,不遵守规定则押金不退。体验过后,家长一般都会收到一份“课程体验报告”,循循善诱地报告孩子的缺陷、缺点,造成“不学不行”的紧迫感,意在促使家长参加他们的网络辅导。再者,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授课老师都要采取一定的话术,将续班续费的信息或委婉或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网络教辅的宣传猫腻多多。
显然,原本的课程参与者为了“利益”转变成为课程“推销员”时,这种“病毒式”营销方式的现身说法,并非老学员真实评价的客观呈现,而是遮盖了差评,所传达的“口碑”变了味道。乃至低成本体验、虚假师资宣传、预收学费等,这些广受社会诟病的乱象,无不侵犯了学员的权益。对此,职能部门不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诚如专家所建言那样,我们应及早地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不能任由“口碑营销”猫腻侵犯学生权益。
乘着“互联网+”的春风,教育辅导产业势如破竹,发展迅速,毫无疑问网络教育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家长通过互联网社交感受到的教育压力,成为教育机构营销的突破口。有数据显示,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网络上的学习培训是线下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从目前看,我们还缺乏对网络教育培训的明确监管主体,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教育机构肆无忌惮地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学员的权益遭遇侵犯时,他们投诉无门,只得任凭侵权和忽悠。失实的“口碑营销”侵犯学员的权益,同时也将损耗网络教育的朝气和活力,后患无穷,因此,我们必须加以治理和规范。
(未来网评论员黄齐超)
“麻辣未闻”是中央级新闻网站未来网推出的专注于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