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培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营销广告与极端情绪混杂新闻媒体应该放弃评 [复制链接]

1#

你有过在新闻评论区留言的经历吗?你是否会为了查看评论、参与讨论而选择在网络平台浏览新闻呢?

随着信息交互形式的发展,在图文、视频或动态的评论区留言成了一个很常规的行为。很多网友醉心于在评论区挖掘有意思的UGC内容,但与此同时,它也很容易成为谣诼、低俗广告和极端情绪的温床。于是,过去几年来,评论区的价值不断受到质疑。以NPR、CNN、路透社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纷纷关停评论区,选择将讨论场所留给社交媒体,还有以《纽约时报》《连线》为代表的媒体则引入第三方机构和机器算法为评论把关。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是否保留评论区以及如何管理评论区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一窥新闻媒体评论区的生态和各大新闻媒体管理评论区的策略,并试图剖析新闻媒体舍弃评论区的利与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用户眼里,新闻媒体的评论区有用吗?

保留还是关停,这是一个问题。但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探讨的或许是,评论区究竟有没有价值?

年,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媒介参与研究中心调查了1.2万人,询问他们对20个分布在美国各地的新闻媒体的评论区的意见。这些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南加州公共广播电台在内的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站等。

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评论区发挥的作用并不满意,并且在不同媒体间呈现出一致性。被调查者普遍对评论区的功能机制和参与者有更高的期待:有81%的被调查者希望记者能在评论区对事实性的问题进行澄清,有73%的被调查者期望有专家对评论做出回应,有58%的被调查者希望记者能积极参与到评论区的讨论中,还有42%的被调查者希望高质量的评论可以被特别标注出来。另外,被调查者还对各个评论区的文明程度进行评分。数据显示,相较于大规模的新闻媒体,小规模的新闻媒体的评论区更文明,但这一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感知文明程度(perceivedcivility)还和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以及发表评论的频率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被调查者认为评论区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信任该新闻媒体,发表评论的频率就越高。新闻媒体机构的规模和评论区文明程度的关系。图片来源: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媒介参与研究中心研究还调查了用户在新闻媒体下评论留言的原因,被调查者可在研究者列举的16项原因中选择多项。数据表明,用户发表评论的原因多为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观点(44%)、纠正错误信息或报道中不准确的地方(42%)、参与到辩论中(39%)、补充相关信息(38%)和平衡讨论中的观点(35%)。研究者还发现,只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能和评论区的其他用户产生联结感(feelingsofconnectedness)。这种联结感和发表评论的频率正相关,在从不发表评论的被调查者中,只有17%的人能感受到联结感;而在每天发表评论的被调查者中,有43%的人能感受到。联结感和发表评论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图片来源: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媒介参与研究中心

也就是说,评论区的存在的确能够发挥增强用户联结感和鼓励用户进行媒介参与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种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许多新闻网站开始考虑舍弃掉评论区,以降低运营成本,也避免了一些用户的负反馈和内容风险。

各大新闻网站是如何管理评论区的?放弃治疗:关停新闻评论区的热潮涌动年,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推出了网站的评论系统。其在公告中写道,“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NPR的论坛,在上面可以进行无限量的对话,我们对此寄予厚望。我们希望对话是睿智且慷慨的,希望这样的冒险是有趣且有益的。”但好景不长,年,NPR决定关停新闻网站下方的评论系统。“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评论区并未给大多数用户提供有益的体验,我们会寻找更好的和读者产生联结的方式。”所以,新闻网站评论区关停的热潮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年9月,PopularScience成为首批关停评论区的主要出版物之一。他们引用一项研究发现称,评论会对读者的科学认知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观念继而影响到舆论和公共政策。“我们希望在传播科学的过程中引发理智的辩论和探讨,但实际上煽动性的话语(trolls)和灌水的帐号(spambots)淹没了它们。”年8月,弗格森案引发抗议示威,CNN在此期间移除了大部分文章的评论功能,只有在编辑认为报道可能引发高质量的讨论时,评论区才被开放。接下来,从年底到年,包括路透社、彭博社、NPR、Mix.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