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一则外媒消息,惊动了汽车营销圈:特斯拉考虑新增门店采用4S店模式,而不是商超店。部分否定商超模式的人士认为,特斯拉是迷途知返。
但这个传闻一度被特斯拉官方驳斥,称国内销售渠道依旧处于正常的拓展节奏当中,暂不知外媒的消息来源于何处。
实际上,特斯拉确实一度考虑将新建门店转向靠近4S店模式的特斯拉中心。只是实际效果表明,短时间内,特斯拉还离不开商超。因此,目前为止,商超店仍然是特斯拉销售门店的主体,占据接近60%比例。
从特斯拉开启商超模式之后,新造车势力、创二代(车企集团成立的新能源新品牌),甚至传统品牌,都纷纷相仿,并且进一步演化。比如理想开创商超店(展厅和零售中心)+交付中心模式,和特斯拉早期非常接近,又有所演进。
极氪跟随了理想汽车的模式,还学习了蔚来的社交空间理念,比如极氪中心,既有展示、体验、销售功能,又提交给车主社交空间。
特斯拉、理想和极氪,可以说是三个新品牌拓展渠道典型代表,并且目前销量看好。
它们三家渠道的核心特点,就是展示销售和服务分开。销售尽量贴近用户,基本都以商超为主,交付、维保等服务,则可以在郊区、汽车城解决,此外,早期还要动用社会资源,来提升服务网点的覆盖密度。
当然,既然特斯拉一度考虑退出商超,也说明它也有问题。
本文将细致分析三家的渠道构成和分布,以及销量贡献,希望新能源汽车营销、观察人士有所启发。
01
特斯拉:单店效率独步天下
(1)特斯拉的渠道类型
特斯拉在美国创立发展时,就颠覆了传统卖车方式,尤其是直营,厂商自己卖车,不依赖经销商集团。早期不惜和美国很多经销商对簿公堂,最终取得了胜利。
来到中国后,特斯拉还首创商超体验店+郊区交付中心模式。第一家体验店落户北京芳草地。在品牌初立阶段,特斯拉走到消费者身边,让消费者有机会接触自己。商超店起到了很好的引流作用。
后来,特斯拉还建立了功能更为全面的特斯拉中心,既有展示销售功能,也有服务维修功能。在有了广泛知名度之后,特斯拉中心尽管选址较为偏远,仍然能够吸引消费者前往体验。而接近综合体的特斯拉中心总体投入产出比更佳。
一开始特斯拉保有量非常小,通过外包解决售后服务,但随着保有量增加,自营售后有利可图。随着车辆保有量的扩张,特斯拉也建立了专属服务中心。包括钣喷车间,早期也通过授权方式解决,后来自建钣喷车间。
另外,特斯拉很早就自建充电网络,因此,也可以把它的超充站、目的地充电站视为其渠道之一。
传统汽车经销商是4S店——“四位一体”集中模式。所谓4S包括: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Sale,SparePart,Service,Survey)。由于功能齐全,占地面积较大,并且早期汽车消费者习惯线下看车购车,因此4S店往往呈集聚式在较为偏远地段布局。
而特斯拉模式下,4S中的销售(Sale)功能,分配给了特斯拉体验店和特斯拉中心。特别是体验店,只有销售功能,因此不需要多大面积,能放下车就行,基本可以等同于商超店。所以最极端的情况下,特斯拉在一些商超的大厅租个摊位就能卖车。
特斯拉服务中心
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分配给了特斯拉中心、服务中心、直营钣喷中心和授权钣喷中心。这些渠道会更加偏远。
至于信息反馈(Survey),在信息时代,每个节点都具备了信息收集和反馈功能,而不是专属某个环节。就直营模式而言,厂商直面消费者,因此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真实,也成为了很多车企走直营模式的核心出发点之一。
电动汽车补能有独特性,所以在服务上特斯拉自建充电网络,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服务渠道。而且这一网络的覆盖面要比销售渠道要更广。
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总体而言,特斯拉对4S做了拆解,重新组合,以求各自完成各自的目标,提升效率。
而且,特斯拉服务的理念是:“最好的服务就是不打扰的服务”,因此,并不像蔚来那样提供很多服务甚至非车辆的服务。因此,特斯拉门店面积不大,除了位置要好,也不讲究排面。
在设计、生产理念上,特斯拉希望尽量集成式设计、高品质生产,减少后期维修保养的概率;在线上化方面,特斯拉提供在线诊断、线上升级等服务,尽量减少线下服务的压力。特斯拉以车辆所需维保次数少为荣,这也降低了特斯拉线下服务网点的成本。
按照这个理念和模式,特斯拉在全国不断复制,目前建立了非常高效的销售、服务渠道,以及车企当中排行第二(刚刚被蔚来超越)的充电网络。
(2)特斯拉的销售渠道数量、分布和销量贡献
截至年5月4日,特斯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