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酸菜鱼、椒麻鸡、狮子头、佛跳墙……这些需要经过多道加工工序才能端上餐桌的美食,在当下的消费者手中只需要开个“火”,等待十分钟左右,一道道“硬菜”就能完美呈现,而实现这一生活场景的关键就是预制菜。
近日,百度联合京东发布《百度x京东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其中提到:“偷懒式”下厨的年轻人带动了预制菜的蓬勃发展。
百度指数显示,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其中95后占比超三成。
京东数据显示,95后“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95.8%,成为忙碌年轻人的新选择。
风口之下的预制菜,究竟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接下来将如何发展?标准和产品往哪个方向走?
01
预制菜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产业?
预制菜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催生出产业好“钱”景。
一方面,互联网多元化营销使预制菜形成快速传播。
由于网络营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预制菜企业多以互联网营销为主,通过直播、种草、社群等方式营销传播预制菜产品及品牌信息,消费者通过网络快速触达预制菜产品信息。
各大品牌注重快速迭代产品,研发了麻辣小龙虾、惠灵顿牛排等产品,使消费者可以在家便可以省时省力地烹饪各地美食。
预计随着互联网营销的渗透,互联网多元化营销将加速预制菜的传播,推动预制菜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食品工业化和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加强带动了行业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部分物流企业开始进入生鲜物流领域,直接促进了我国冷链运输行业发展。
在专业物流企业的带动下,低温保鲜技术、车辆设计制造技术、信息化物流配送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上述技术的运用成本大幅降低。预制菜行业也受益于冷链物流技术的提升,组建自有冷链运输车队、购置信息化物流系统的成本大幅下降。
在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下,半成品菜企业扩大了配送范围,提升了产品配送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扩大市场覆盖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团餐市场需求为预制菜行业注入新活力。
据统计,年团餐市场规模达1.19万亿元,占整体餐饮行业约30%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年中国团餐市场份额和市场规模都将再创新高,市场规模接近1.7万亿元。远超餐饮行业整体增速。
预计年团餐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在团餐领域,预制菜大有可为,不仅能够解决新品研发,菜品更替,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02
相关标准密集出台,行业发展走向规范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6.9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速冻、预制菜、预制食品、半成品食品、即食、净菜”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56.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内。
年预制菜企业注册数量为家,年注册数量为家。预制菜行业赛道的不断扩容也需要标准指引,不断规范行业的发展。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近期出台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定义,即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该标准明确规定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原辅料、技术、生产过程的卫生、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等要求。
同时重点突出了产品质量要求,包括感官、理化、微生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指标,以及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要求。
各项指标充分考虑与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相协调,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产品加工工艺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5月16日,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发布首批7项预制菜团体标准,包括《预制菜标准体系构建总则》《预制菜术语定义和分类》《发酵蔬菜安全卫生要求》《酸菜鱼加工发酵芥菜质量标准》《酸菜鱼发酵芥菜加工技术规程》《预制菜鱼类原料安全卫生要求》《酸菜鱼鱼片质量标准》。
从生产工艺到加工设备,各种预制菜相关标准的出台正助力着市场不断规范自身的发展,预制菜行业在标准化的道路上也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方向。
6月6日,在京东超市联合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召开的预制菜食品战略媒体沟通会上,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昕原也表示:“作为我们消费侧也好,或者是行业未来的标准要求也好,我们希望预制菜能够逐渐和美食挂钩,逐渐和真正解决居民三餐方案的事情挂钩。
从现有阶段上的预制主食和预制肉食为主的行业基本款,逐渐发展成为预制菜肴和更为丰富的预制料理包。未来预制菜能从单纯的基础产业向一个更具有食品性和品牌产业链路能力的方向发展。”
03
被风口“吹熟”的预制菜真的香么?
风口之下,“热”炒的预制菜,其实并没有那么“香”。
对餐饮行业来讲,做供应链是一件复杂而又重成本的事;其次,在C端市场,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相关的消费习惯,而在B端市场,对这些新的预制菜品牌来说,也不是一块好啃的市场。
B端市场是国内预制菜的“主战场”,占到八成以上,但是新兴的预制菜企业想要与连锁餐饮品牌或者大型经销商达成合作,几乎不可能。
盆菜,广东最早的预制菜之一
大型餐饮连锁品牌往往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和预制菜品,不需要与其他预制菜企业合作。
比如,绿茶餐厅就计划自建预制菜供应链,公司预期该设施产生的约90%的半加工食品将供应绿茶全国的餐厅,再将余下的10%作为零售产品出售给消费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国内有超74%的连锁餐饮品牌自建有中央厨房,过半数的餐饮品牌研发了预制菜产品。
其余对预制菜有需求的餐饮品牌数量有限,供应商也往往是合作多年的老品牌。
像肯德基、海底捞的供应商千味央厨,脱胎于思念食品这样的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拥有原公司大量B端资源,截至年12月底,公司大客户数量达到家;而巴奴、比格披萨等的供应商眉州东坡旗下王家渡食品,成立十余年,本身已经搭建了完整的B端销售网络。
国内餐饮店的连锁化程度和国外市场比起来,仍处于初级阶段。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为15%,和美国50%的餐饮连锁化率存在较大差距。
如此一来,留给新兴预制菜企业在B端的想象空间不多了。
市面上大部分街头独立小店,菜品不讲究标准化,对价格还敏感。预制菜企业要想和这些店铺合作,就得降低供应价格,为餐饮店提供特制产品。最后即便争取到供应商资格,预制菜企业也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
预制菜企业还能选择和外卖商铺合作,但也不算是好主意。外卖店铺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很难与其形成稳定的、大体量的合作。
此外,C端消费者还是认知不足,面向C端的企业,还需要时间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消除消费者“预制菜=外卖料理包”的刻板印象。
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直言“上当,不想再购买”,原因很质朴:“味不对,量太少,安全没保障”。实际上,这也是广大消费者的隐忧。
首先是食品安全问题。
大厂的质量相对是值得信赖的,其产品与食品标准保持一致,从选品到研发、小规模生产、市场检验、再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也有规范流程。
问题是,随着入场企业数量的增加,一些资质不全的企业趁机入场,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危及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对于这样的企业,如何杜绝?
预制菜还有一个潜在的法律风险:如果消费者收到预制菜试吃后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如何退货?中间的损失谁来承担?
更重要的是,这尝了一口的预制剩菜,如何处理?目前由于量小,还未出现大的纠纷。但是,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一旦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这种退货纠纷增多时,如何处理?
除此之外,如何保障预制菜的口味也非常重要。
预制菜跟其他的网购食品不同,对配送时间有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就对配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如果配送服务不能满足这种新要求,那么必然会让预制菜的鲜美口味,随着配送时间的流失而变味。
小结
长期来看,预制菜对城市消费者有一定吸引力,但在C端的消费场景及价位仍存在不确定性,长期成长空间还有待观察。
而对于深耕B端的企业来说,确定性更高,但是预制菜入门门槛低,竞争激烈,想要保持竞争优势也不易。
整体而言,预制菜行业各个公司大多数仍处于成长期,企业营收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群雄逐鹿,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谁能成为真正的龙头,我们就等时间来验证吧。
-END-